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文章

文章

学校管理心理学习重点提示(4-6章)

发布人: 日期:2007-05-11 00:00浏览次数:3318点赞次数:5
湛江开大,米兰app入口站官网,湛江市财政职业技术学校,湛江市广播电视大学,湛江电大,中专教育,中职教育,成人教育,成人大专,成人本科,官网,教育部电子注册,国际学历绿卡。米兰app入口站官网(湛江市广播电视大学)办学三十年来...
 

第四章  教师心理与管理

  对本章的学习大家应主要了解:教师角色及其适应;教师生命周期理论;教师成长的心理机制;态度和说服、说服的各种因素、如何影响说服效果;平衡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改变教师态度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教师职业倦怠及其症状。

    二、重点提示

  1.角色是指一定的社会身,以及与之相一致的一套思想和行为的模式。角色的功能主要有:角色的行为规范与评价功能;角色提供人际沟通的基础;角色是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个人入世的媒介。教师的社会角色是由教师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反映社会对教师的期望。社会、家庭、学生对教师的期望是多样的,学校教育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在学校里承担着多种角色。一般认为,教师具有六种角色。即:家长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管理者、做人的楷模、学生的知心朋友、心理咨询者。

  2.教师的成长是有规律的,职业教师生命周期理论,指出教师成长要经历实习教师、新教师、专业教师、专家型教师、杰出教师、退休教师等几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阶段。教师成长的机制是反思和更新。

  3.态度是个人对人、事、物或问题进行反应的预先心理倾向。态度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态度的核心是价值。态度的功能:组织信息、解释经验、准备行动。教师的三种态度: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和组织承诺。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公平的报酬、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好的领导、融洽的同志关系、挑战性的工作、人格与工作匹配。

  5.态度改变的方法主要有:(1)参与活动。积极参加有关的活动,在活动中增加对态度对象的认识和情感,可以有效地改变态度。(2)群体规定。群体成员的一致行动对个体来说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它迫使个体采取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方式。(3)说服。说服是改变人的态度的最通常的方法。说服,事实上就是通过信息沟通来改变人的态度。

  6.教师态度的特点有:(1)教师态度的稳定性。(2)态度改变的主动性。(3)教师态度的内控性。改变教师态度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组织教师参与学校重大的决策和管理。(2)说服要摆事实,讲道理。(3)调动教师爱学生的情感,促进态度的改变。(4)对教师批评要讲究方法。

  7.职业倦怠是指个体由于外界的压力而出现的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表现为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情绪衰竭是指教师个人工作热情的耗尽,表现为厌倦、易怒和热情耗尽,是一种情绪情感极度疲劳的状态;去个性化是指教师对学生表现出冷漠、消极的行为,对学生持否定态度,尽可能疏远学生等;低成就感是指教师个体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怀疑自己,时常感到无法胜任工作,对自己的消极评价增多。

  8.作为教师个体预防职业倦怠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正视职业倦怠。认识到自己在压力之下所做出的反应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而是人人都可能体验的正常的心理现象。(2)积极主动适应环境。采取主动积极适应环境的态度,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乐于放弃不适当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学习和形成适当的思想和行为方式。(3)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曾强自我效能感是减轻压力的最根本的方法

  第五章   学校中的群体心理

  对本章的学习大家应主要了解:工作群体和工作团队,群体规范及其功能,非正式群体及其功能,责任分散、群体凝聚力和工作效率、士气和工作效率。从众、服从、社会助长作用、社会阻抑作用、责任分散。群体、工作群体、工作团队、群体规范。

   二、重点提示

  1.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就是群体。学校是一个大群体,包括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群体主要具有以下两项主要功能:生产性功能和维持功能。

  工作群体,指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在一起工作的人。工作团队是指由一小群技能互补的成员组成的人群结构,团队的成员致力于共同的宗旨、绩效目标和通用方法,并且共同承担责任。团队是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而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其团队成员努力的结果使团队的绩效水平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

  2.团队的特点主要有:(1)目标明确;(2)沟通便捷;(3)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思维模式与工作方法;(4)成员在个性、技能、背景、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合理搭配;(5)规模适度。

  3.正式群体是指为了达到与组织任务有明确关系的特定目标,根据编制、章程或其他要求正式成立的群体。而非正式群体则是指那些以个人之间的好感和喜爱为基础而结成的朋友、同伴等带有鲜明情绪色彩的关系。非正式群体是不定型的、多变的和多样的。

  非正式群体除了有自发性和满足成员心理需要的两个主要特点外,还有以下特点:

  (1)凝聚力强。(2)信息传递快,反应灵敏。非正式群体对于实现正式群体的目标可能有积极的作用,也可能有消极的作用。针对不同性质的非正式群体,应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主要有(1)鼓励并支持积极的非正式群体;(2)引导和改造消极的非正式群体。

  4.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思想和行为的标准。群体规范有以下几种心理功能:(1)群体支柱的功能;(2)评价标准的功能;(3)行为导向的功能;(4)惰性功能。

  5.群体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责任分散、去个性化、决策的极端化等方面。

  6.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有:(1)领导者的影响力和工作作风;(2)群体目标完成的情况;(3)群体在组织中的地位;(4)有好的行为规范和健康的舆论。

  7.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个体成员的吸引力,也指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它表现为认同感、归属感和力量感。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主要有:(1)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同;(2)群体的领导方式;(3)群体内部目标结构和奖励方式;(4)外部影响。大量的米兰app入口站官网群体凝聚力与群体工作效率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之间存在两种相反的关系,即凝聚力高既可能提高工作效率,也可能降低工作效率。

  第六章   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对本章的学习大家应主要了解:学校里人际关系的特点、师生关系的特点及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师生关系对教师的影响、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竞争和合作对教师行为的影响、竞争和合作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二、重点提示

  1.人际关系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而这种交往有两个特点:一是相互性,二是应答性。人际交往中的这两个特点使得人们的交往行为存在一致性,从而形成行为模式。所谓人际行为模式是指交往中一方的行为会引起对方相应的行为反应。

  2.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不但是开展学校工作的主要心理背景,影响着教学和教育的效果,而且是学生最直接的日常生活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大的影响。(1)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学习动机、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效果、对学习时的心境和对学习成绩等诸方面的影响。(2)对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认识自己最重要的信息来源,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自我认知,唤醒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意识。(3)对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满足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并渐渐形成一些好的性格品质,并在此基础上向更高的水平发展。(4)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学生透过师生关系认识自己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不良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极大的危害,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保证。

  3.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三个必备的条件,即教师必备的三种品质:真诚、接受和理解。

  4.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是由教师职业所决定的,学校中一种很重要的人际关系。

  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因素,这种关系在双边没有直接接触的情况下也是存在的,并且也在起作用。双方良好的合作可以更好地开发这种教育因素的作用。它的重要性在于:(1)增进双方对学生的了解;(2)便于形成教育合力;(3)家长与教师关系影响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态度。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强烈的教育性; 2)关系的平等性;(3)关系的无可选择性;(4)学生是关系的主要媒介。

  5.处在一定人际关系中的人们必然发生相互作用,不同的相互作用结构决定了个人发生不同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心理学家对相互作用的形式做过许多不同的分类,但最通常的是把人际相互作用的心理与行为归纳为竞争与合作两大基本类型。要了解竞争与合作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6.竞争与合作对学生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2)对学生能力发展的影响;(3)对学生信息交流的影响;(4)对自我情绪体验的影响。以上四方面要求有一定的理解。

  7.竞争与合作对教师行为影响的积极作用及消极作用。

  8.对教师竞争与合作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