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文学并驾齐飞--记广东省湛江市电大系统优秀教师、作家陈华清(二)

浏览次数:5897 日期: 2015-11-03 00:00 发布人:本校编辑

文学是一场救赎
陈华清说,创作文学对别人可能是作家梦,而对她则是一场救赎。
陈华清在大学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曾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可是她工作之后,整天忙于繁重的教学工作,无暇顾及文学创作。8年前,她母亲病逝,对母亲感情极深的陈华清,精神几近崩溃。这种痛苦又无法跟别人言说。为了排遣痛苦,她开始写作。
这时,陈华清不用再上脱产班的课,而改为负责本、专科业余班的教学。她利用假期游山历水,走读大地,增长见识。这不仅开阔了她的视野,也使她心情舒畅,渐渐从痛苦的阴影中走出来。她把"在文字中行走,于山水间阅读"奉为座右铭,作为行动的指南,用镜头定格瞬间,用文字记录行踪。由此,写了数十万字的旅行文化散文。
旅行使她快活,文学使她得到救赎。陈华清除了写散文,还写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闪小说,只要感兴趣,她都去尝试。对她而言,写作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内心的需要,只为灵魂的召唤,只为快乐。她视文学为安放灵魂的一块净土,神圣而美好。
也正是由于陈华清以一颗平常心去写作,不急功近利,她不怕失败,敢于创新,不断提升。她写散文、小说,也写评论、童话既创作成人文学,又写儿童文学。
陈华清说,作家应担当起社会责任,应有善良。要想感动别人,首先感动自己。她从文学中得到救赎,获得另一种新生,她也希望自己的文字能让人收获到力量,感受到温暖,阅读到善良。善良是生命的源泉,是一辈子的财富。因此,她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偏重于写善良,写美好,写人性的光辉,给人正能量。
2007年,汉语闪小说横空出世,成为小说家族的新成员后,短短几年时间,发展迅速,在海内外颇有影响力。陈华清是闪小说这种新文体的开拓者之一,是中国闪小说学会理事兼特约评论员,创作了三百多篇闪小说。汉语闪小说发起人之一、中国闪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溧阳电大教师程思良,称赞陈华清是闪小说界"一位有着多方面才情的实力派女作家","左手创作,右手评论,左右开弓。其闪小说作品,题材广泛,构思精巧,内蕴丰赡其闪小说评论,别具慧眼,发人之所未发。"
陈华清的长篇小说,全是以教育、少儿成长为题材。她的"红土少儿"系列,写留守儿童、自闭儿童。这些作品以儿童为本,以儿童生命成长精神高地为写作导向,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和身心健康。为写好这类少儿作品,陈华清利用空闲时间去儿童行为中心、学校等实地了解情况,体验生活,和他们零距离接触,采访校长、教师、家长等,还请教研究自闭儿童的专家,查阅相关资料,获得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为写这类小说打下坚实基础。她买学习用具、带自己出版的书送给留守儿童,和他们做朋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
"红土少儿"以雷州半岛海边乡村为写作背景,写出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比如赶海、蜈蚣舞、海上人家、珊瑚屋、做艾叶饼等,具有浓郁的海味,充满正能量。因此,获得广东省"湛江市文艺精品创作专项扶持资金项目"扶持。
陈华清的散文、小说在《延河》、《散文选刊》、《散文百家》、《散文诗》、《青春美文》、《山东文学》、《羊城晚报》、《中国电大报》、新西兰《先驱报》等国内外报刊发表在"美丽中国杯"、"大爱兆雪杯"等全国性的文学大赛中获奖。小小说《都是为了爱》、《忍》、《爱情的蛊》等连续多年入选多种权威年度选本,《最美的康乃馨》等被选作中学阅读分析题。她曾被《散文选刊》、《文学月刊》等杂志聘为特约编辑。出版了儿童散文集《啄着阳光的鸽子》、儿童故事集《榕树下的秘密》、小小说集《行走在城市上空的云》等。
《有一种生活叫"江南"》是陈华清的第一本旅行文化散文集。此书图文并茂,记录了江南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风土人情、美食佳肴等,展示了诗意江南,秀丽江南,人文江南。在写景绘物中,善于挖掘历史,传达对社会、对人文的关注。格调高雅,内涵丰富而厚重。既可当作优美的旅游散文来赏读,也可当作旅游的指南,适合青少年和旅游爱好者阅读,也适合具有闲情逸致的小资灯下漫读。此书出版后,在实体店,当当网、京东、亚马逊、淘宝等各大网上书店有售,反应热烈。
知名草根评论家梁星钧这样评价她:"陈华清是位出手不凡、转型成功、兼营有效的潜力型作家。"认为她的成功源于三点:一是知识结构和文学底蕴是基础,积淀和积累是关键二是懂得审时度势并与时俱进三是勇于探索和不断实践,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创新路子。
现在,陈华清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郑州小小说事业发展部签约作家。兼任《闪小说》编委。

教学与文学互相促进

每当问陈华清,您工作那么忙,哪有这么时间写作?会影响教学工作吗?陈华清说,只要端正态度,摆正位置,科学合理安排时间,不但不会有影响,反而对教学工作有促进。
陈华清是个简单的人,不会打麻将,甩扑克,也不热衷唱歌、跳舞。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阅读、写作。每天早上五点钟,当大部分人还在梦乡的时候,她就起床写作了。她也经常用手机写作,在出差的路上,在等车的空档,只要有灵感,她都会拿出手机写作。她就是用"挤"时间的方式,写出了不少微型文学。而写长篇小说多是利用寒暑假。
陈华清教写作课、文学课。既有讲理论,也有写作实践,二者结合,相得益彰。不是空谈理论,学生更容易接受、信服,教学效果更好。学生也以有"教师作家"给他们上课为骄傲。
不管文学创作任务有多紧迫,一旦跟本职工作发生冲突,陈华清总是毫不犹豫地把工作摆在首位,放下手中的写作。正是因为陈华清的自觉、明事理。所以,所在的电大非常支持她的文学创作,一路开绿灯,并以她为荣,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对学校的支持,陈华清心存感激,也更加努力工作以回报知遇之恩,形成良性循环。
说到感恩,陈华清深情地说,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众人的支持。她在文学创作上得到不少"贵人"相助。比如,《湛江日报》的邓编辑是最早发现她的,并发表她的文学作品《中国电大报》的周编辑也多次刊发了她的文章,给她极大的鼓励《湛江文学》组发了她的文学专辑。有识之士主动报道她,岭南师范学院龙鸣教授撰写了报道《陈华清:湛江文坛的一匹"黑马"》,发表在2013年11月的《湛江日报》2015年1月,上海文艺网在"焦点、访谈人物"栏目特别在首页推介陈华清。
对支持过陈华清的人,她一直心存感激。她说,感恩电大,给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保障和支持感恩文学,给她的教学工作插上灵动的翅膀。
愿陈华清教学和文学双丰收,取得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