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基本原理---以摄影构图为例
审美 | 形式美的基本原理(上)
我们要讲的形式美的基本原理,并不是高深的内容,因为这些原理,都是从最最日常、最最普通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假如下面所说的原理都是正确的,那么推及到音乐、绘画、雕塑、舞蹈甚至体育方面,有什么启发意义吗?
先来看重复与变异。
重复,顾名思义,就是相同的物体多次、反复出现。它表现的是一种有秩序、连续的美。
我们刚刚讲的线条的重复就是其中一种,再来看这张:
2016年IPPA Food组获奖作品(拍摄者Daniel Kafalas)
这个蓝莓盒子的基本形在照片中不停地出现,形象的重复起到了一种视觉上的强化作用。你不会割裂地去看单个的蓝莓的盒子,而是感受到一种整体的秩序感。
这张照片也是一样的道理:
这是我在家附近码头拍的,这些集装箱排列得非常整齐,颜色和质感都比较一致,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
IPPA 获奖作品 (拍摄者Billy-Kwan)
上面这张是一个艺术展览中的装置,展品的作者有意识地运用了重复的美学规律,一朵朵的白色小花,在黑暗中,形成了一片无声的美。
其实我们平时生活中都有很多重复的美,只不过我以前不知道叫重复。当你知道了重复这个抽象的概念之后,你就更能挖掘出我们身边的重复之美。
最后,再来看这张作品:
事实上,这张照片的作者,著名的德国摄影师迈克尔·沃尔夫(Michael Wolf)就是专门拍摄香港密集的高楼的。
他的照片就是运用重复这一美学规律来表现香港城中人们蜗居、狭窄的生活状态,所以才会这么拍。
沃尔夫的作品也提醒着我们,一切的美学规律也是为了强调照片的主题。他并不想单纯地表现建筑之美,而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主题,所以产生了这一系列高楼照片。
在这些照片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摄影师的温柔和人文情怀,思想和形式的美在他的作品里得到了双重的统一。
好了,说完重复,再来说说【变异】。
如果说重复是一种有秩序的美,那么变异就是一种突破旧秩序的美。“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都是如此。
2016年IPPA 获奖作品(拍摄者Guofeng Liu)
在这片重复的陶罐中,你最先注意到的不是陶罐,而是这位弯腰劳作的老妇人。由于这个人物打破了原来的秩序,你的视觉中心自然地转移到了她的身上。
重复中的变异,能让画面变得活跃、丰富。
2017年IPPA 获奖作品(拍摄者Andres-Yepez)
画面中如果没有左上角的人物,光是重复的圆形的话也不错,但是因为这个背影的加入,让照片有了人气儿。究其根源就是变异让画面变得活泼,有了主题。
这张照片简直可爱满分,坐在西瓜上的男人,手里举着切开了的西瓜,清爽又不失生活气息。
来看下面的照片,也是同样的道理:
一大堆原木前的背影,在剧院一排排椅子前的背影,都突破了画面原来的单调格局,形成了视觉焦点。
而且两张照片的元素都非常少,除了人,就是统一的木头或座椅,画面简洁干净,观众绝对不会有不知所云的感受。
小提醒
重复中变异形象的面积不宜太大,否则容易失去变异的美感。除此之外,变异原理还很适合运用在拍建筑和人上面。
2017年IPPA 获奖作品(拍摄者Chaotong-Den)
2017年IPPA 获奖作品(拍摄者Xiaoyang-Wang)
建筑本身的样式有重复,再加上一个小人,就跳脱了出来,形成了一种新的、活跃的美感。这就是重复和变异原理了。
我们要讲的形式美的基本原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对比与调和。
对比也是一种形式美的基本原理。将两种具有不同性质的东西放在一起时,各自的特性会比它们单独存在时更加突出。
来看这个图:
一般而言,红、黄、橙色属于暖色调,绿、篮、紫色属于冷色调。暖色调和冷色调就形成了一种冷暖对比关系。
比如,红和绿,黄和紫,还有橙和蓝就是对比色。但这不是绝对的,红(暖色调)和蓝(冷色调)也可以形成对比关系。
这就是蓝色和黄色的冷暖对比。在阳光下,画面给人一种明丽的、活泼的感觉。
这张照片里,由于对比的原因,这把小红伞一下就跳出来了,观众的视线也都被引向了小红伞,好奇着伞下的人正在干什么。
再来看这张:
整个画面基本都是暖调的橙色,只有右边的三扇蓝色窗户是冷调的,也是一种对比。
现在,大家已经比较熟悉对比了,那么调和是什么呢?
【调和】强调的是——颜色的和谐、安定与相似性。在上面的第一张图片里,整个画面颜色是相近的,基本都是白、浅灰、深灰,是非常统一的,这就是色彩的调和。
注意标出来的几个色卡,它们接近而且协调,画面的主色调一致。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多去寻找这样色彩调和的场景,或者通过后期去做调整。
再多欣赏两张,感受色彩调和的赏心悦目。
再看这张拍摄于京都的照片:
照片中既有调和,又有对比。对比是大家一眼就能看到的,夜幕降临,华灯还未完全初上之时,红色的铁塔在都市中显得特别亮眼。
而背景的天空和地面的城市又形成了色彩的调和,看起来十分地舒服、统一。
其实,很多出色的电影,也常常用到对比与调和的美学原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里我截取了一些电影画面,让大家感受其中的色彩的调和与对比之美。
你看电影的每一帧,色彩都很有讲究。上面最大的这张,带有复古色调的粉红、粉白、粉蓝,犹如奇异斑斓的万花筒一般,向我们展示着时代的华美。
再看左列中间那张,是运用了对比,蓝色衣服的人一下就从画面里跳出来了,而且好多张都是对称的构图。
由此,这个导演还被人称为“对称狂魔”呢,我还是很推荐大家去看一看这部电影的。除了情节本身,同学们可以多去欣赏和思考这些电影画面中的色彩之美。
再来看看斩获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银翼杀手2049》,这部电影的光影效果惊人,属于“每帧都可以作为壁纸”的类型。
来看上面最大的一张,画面是比较调和的,主人公落寞地行走在废墟式的大地上,荒凉孤独。因为电影里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没有了植物,到处都是尘沙、废墟式的未来,整个环境都沉重不已、缺乏生机。
同时,这个电影的主题还是比较灰暗、冷峻的,有一种模模糊糊,很不清爽的感觉。再从构图上去看电影,也是出现了很多对称的,三分法这样的经典构图。
除了这部,再推荐王家卫的《一代宗师》,也是学习摄影构图的好电影。
其实,对比与调和不止运用在色彩中,但碍于篇幅所限,我们就只讲色彩这方面的了。
总结一下刚刚学的:
审美 | 形式美的基本原理(下)
讲了重复与变异、对比与调和,现在来看看平衡与对称,和节奏韵律。
如果一张照片是平衡的,我们会觉得舒服、稳定,而不会觉得画面哪边更重或更轻。平衡是一种力的均衡。
【对称】就属于平衡中的一类。
我们在第一天的取景中就学过对称式的取景法:
对称式的照片给人一种舒服的稳定感,表现着力的均衡。所以说对称是平衡中的一种完美形态。
但是平衡并不只有对称,还有打破对称的平衡。
什么意思呢?来看这张照片,大家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张照片颜色挺美,但是画面好像有点不稳,感觉都歪了,重心似乎都放在了左边。它就是典型的不平衡的。
好,那么再看下一张:
2017 年IPPA People组获奖作品(拍摄者Marina Spironetti)
这张照片中由于加入了右上角的一位女士,画面变得平衡。虽然不是对称的,但也不会有失衡之感。
现在,我们把平衡比作一个天平跟两边放的物体的关系。
看对称的那个天平,两边放的物体重量一致,离中心点的位置也一致,所以力是完全均衡的。
再看平衡1的那个天平,右边更重的物体因为太靠近中心点,所以左边轻的物体就要远离中心点多一些。
中心点在摄影中指的是镜头的位置。平衡1就是下面这张照片的情况:
讲解
你可以发现这位戴帽子的人物体积是很大的,同时呢又离镜头很近,那么这个时候,右上角的女士虽然体积小,但离镜头也很远,就达到了一种平衡。
再来看这张照片:
画面左边的滑板少年体积大,离镜头也比较近,而右边的小人儿体积小,但因为离镜头远,拉开了距离,所以整张照片有平衡之美。如果我们把画面右边的小人儿拿掉,整个画面的重心就会非常偏左,视觉上不太舒服。
这种打破统一构造的平衡相较于对称,有时会多一分活泼。
这三个少年也形成了一种平衡。你看近处的背对着我们的少年体积在画面中的分量很大,离镜头也比较近,所以稍远位置的稍小体积的两位少年要一起,才能让画面均衡。
如果我们用手随便遮掉一个少年,你就会发现画面不稳定了。另外,这三个人也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结构比较稳定。这张照片对应的是下图中的平衡2:
这张也是:
你看右边的侧脸的男孩离镜头最近,分量最大,所以需要稍远处和更远处的两个人来平衡,而且这三个点,刚好连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
所以我们在拍照的时候,也可以多尝试构造这种平衡关系。最后一个基本原理是节奏韵律。
节奏韵律也是形式美的重要元素。当我们提起节奏的时候会很自然联想到音乐节拍的快慢、强弱、起伏,正是因为有了节奏,旋律才会优美动人。
那么摄影中同样存在节奏,节奏产生的美感就叫韵律。
来看这张照片:
画面中的柱子是相同的,但柱子离我们越来越远,就有了一种纵深关系,产生了近大远小的透视感,这就是一种逐渐减弱的节奏了。
所以节奏是同一要素按照一定规律变化的过程。比如上面那张图,相同的柱子属于“同一要素”,纵深变化就是“按一定规律变化”。
画面颜色也很调和。这里面既有规律和秩序,同时又有独特的个性,所以就产生了节奏。
三张椅子有秩序地、呈线性地排列,然后来到中间椅子的时候,突然有了一些变化,虽然拍的是物体,却给观赏者一种无声的韵律。
接下来看看这张:
2017年IPPA 获奖作品(拍摄者Chaoyue-Pan)
这张在浅灰的雪景中,出现了一排穿着鲜艳的妇女,她们一个跟着一个,有秩序,但是她们每个人的服装、道具和动作又有细微的差别,形成了一种韵律之美。
好,首先墙壁上从左到右挂着的画儿有一种节奏感,然后椅子和椅子上的人又形成了一种节奏,两两呼应的感觉。
好啦,节奏韵律就讲到这里。来总结一下:
现在,你已经掌握了形式美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规律,之后,你看待世界的眼光就会变得不一样,因为你看事物的视角又变化了。带着这些规律欣赏世界、发现世界,是老师对同学们的期望。
- 上一篇
双减政策减了些什么?
九个“严禁”、十五个“不得”,“双减”政策这些红线请知晓摘抄于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社 2021.7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米兰app入口站官网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见》对规范校外培训、学生作业、课后服务、校内教育教学质量提出要求。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米兰app入口站官网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答记者问时表示,此次“双减”工作的目标,在校内方面,使学校...
- 下一篇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习近平谈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摘自光明网2021-10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礼赞劳动创造,讴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总书记精辟阐释了这三种精神的科学内涵,分别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